裁剪冰绡①,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②。新样靓妆③,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④。易得凋零⑤,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⑥,何曾会人言语⑦?天遥地远⑧,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⑨。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⑩、新来不做。
【注释】
①冰绡:轻而薄的绢。
②燕脂:即胭脂。匀注:均匀涂抹。
③靓妆:脂粉的妆饰。
④蕊珠宫:道家的仙宫。
⑤易得:容易。
⑥者:同“这”。这一句又有作“者双燕何曾”五字断句的。
⑦会:领会,懂 得。
⑧天遥地远:一作“蝴蝶梦惊”。《词律》十五各刻载徽宗‘裁剪冰绡’一首,于‘蝴蝶梦惊’句作‘天遥 地远'误也。宜作‘天远地遥’乃合。此即同前段之‘新样靓妆’句。”意思是说,这四字字声应是“平仄仄平”。
⑨知:不知;古代诗词中多有这样的用法。如古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即是。
⑩和:连。
【语译】
杏花好像是用薄薄的细绢剪裁而成,轻柔地叠了好几重,淡淡地抹着一层均匀的胭脂。她像一位装束时髦的美人,用脂粉打扮起来,光彩四溢,香气融融,连蕊珠宫中的仙女见了,也自惭形秽,羞愧不已。娇好的花儿本容易凋谢,更何况还要经受多少风雨的无情摧残啊!想到这些,我心情愁苦极了。试问像这样的春残花落、庭院凄凉,巳经过几回了呢?
我想依仗双飞的燕子,将我诉不尽的离愁别恨捎给远方,可是燕子又哪里能懂得人的语言呢!天远地遥,相隔万水千山,也不知昔日的宫殿今在什么地方。故国的种种怎不令人思念呢?除非梦里,有时还能再回去一趟。可是梦境毕竟是虚幻无据的。近来倒好,索性连那样的梦也不做了。
宋徽宗赵佶与南唐后主李煜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荒淫昏庸导致国破家亡的倒霉皇 帝,京城陷落时,都当了敌人的俘虏,最终远离故国,惨死于敌手。同时他们又都是杰出的文艺 天才,都能填写绝妙好词来抒发亡国之痛。李煜是唐五代词中成就最高的大家;赵佶虽以书画著称于世,但他这首词也历来被推为绝唱,且与李后主的亡国词情调相仿,我们不难从中听出 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等等颇相类似的哀音。所以旧时有宋徽宗是李后主的后身的说法。
徽宗赵佶禅位给长子钦宗赵桓才一年,他们父子双双便成了金兵的俘虏。靖康二年(1127) 三月十八日,徽、钦二帝被胁迫北行,经两个多月,于五月二十一日到达金国都城燕京。他们离开汴京的时候,正是北方春光明媚的季节,赵佶在途中见到杏花正开,喷火蒸霞似的,不免枨触万端,愁思难禁,于是写下了这首哀情哽咽的词作。词调《宴山亭》,亦写作《燕山亭》。《词律》十五:“此调本名《燕山亭》,恐是‘燕国’之‘燕’。《辞汇》刻作《宴山亭》,非也。”
词是见物兴感的写法,与咏物寄情略有区别:不是整首词自始至终都写杏花,在咏物之中同时有所寄寓;而是只用上阕来描写所见到的杏花,从花开时的美好姿容,想到花落时的凄凉情景,想到春光短暂,好景不常,人生大都如此,触动自己的悲苦情怀。然后用下阕来写故国不堪回首之感,已完全脱开杏花,直接抒写自己抛家离国、被掳北行的哀伤。
上阕先以工细彩笔描绘杏花。以造化用巧手将冰清玉洁的细絹裁剪成花瓣,重叠起来,均匀地晕染上淡淡的胭脂的奇妙想像,来比杏花之形。接着又进一步写花的格调,将她比作打扮别致的绝色美人,说她艳光四溢,清香和融,连天宫仙女也自愧弗如。夸张的赞美,增强了反跌的效果。然后转为名花易零落、红颜多薄命的感叹。表面说的仍是花是景,联想之中已是世事人情,词语双关,文情凄惋。这里的“院落”,已为后面的“故宫”作引,且上阕询问句式的结语,正好与下 阕“过片”相接,启后半首抒亡国之痛的内容。
下阕多层次地抒写离恨,一步一转折,层层递进,使内心的悲哀愈转愈深,愈深愈痛。先是见春曰双飞燕而产生请它将自己的无尽离恨梢去给远方的愿望。接着就一转说,鸟儿不可能懂得自己想要倾诉的话。随后再翻进一层说,故宫已远隔万水千山,现在连它在哪儿都不知道了。然后又说无奈思量难禁,只是无法前往;去不成而偏说能去,原来是只在“梦里' 但刚说“有时曾去”,又立即生疑,因为梦本虚幻“无据”。最后连这么可怜的“一晌贪欢”的幻情也加以否定:连梦也“新来不做”了。写愁肠千回百折,心灰情伤,已至极点。下阕的构思,颇似受李煜词句“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清平乐》的启迪。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略似之。(《人间词话》)赵佶之词留存不多,而此首伤心词竟代代传诵,也许就因为它是掺和着作者自己血泪写成的缘故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