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相符,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写作背景
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文人的精神支柱。在儒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哲学的熏陶下,他们往往都有一番“致君尧舜上,为使风俗淳”的抱负。当这种理想在丑恶的现实中碰壁之后,他们便寄情山水或隐居山林,以道家归返自然、视尘世功名利禄为虚无的思想哲理自宽自慰,以求得精神的解脱和心理的平衡。传统文化在中国知识分子灵魂中的积淀是相当深远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反映在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也往往是美丑杂陈的。这首曲子,便是一个瑕瑜互见的矛盾的艺术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