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栏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请您评价:
相关译文

【注释】

安陆:今湖北安陆县。

紫薇:星名,亦作“紫微”。《晋书·天文志》:“紫宫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

“晚霁”二句: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春天的天空云雾弥漫,小洲上画楼森然耸立,直入云端。登临观赏,星星在旁,其中紫薇星最使我关心;这景象能写成绝妙的好诗向人夸耀。但我却满怀惆怅,心中思念伊人,深感年华迟暮。记得当年,我们曾一道靠着朱红栏杆谈心。眼前塞上鸿雁难以问讯,岸边的杨柳哪有穷尽,离别的愁绪纷乱不已。

   从那时起,催促着时光岁月逝去的流水,不知如今已去往何处?肝肠都已寸断,又何必再见残阳欲落之景?我只是伤心地向着漠漠平林极目远望。晚来天已放晴,哗哗的波浪好像还带着雨声在奔流,野外渡口静悄悄地空无一人,系在岸边的船自动地横了过来。江上数峰青青,芳草绵延天边,参差错落的树木蒙蒙带烟。


相关赏析

   为江中的浮云楼而作,在描写凭栏所见景物之外,同时也寄托离别相思之情,作为登览之所感。

   头两句正面写浮云楼耸立于江中洲渚之上。说“霭霭春空”及“凌云”,都为切合画楼之名,又言其势之高。“紫薇”二句,再就其高人云端做文章,说它接近星星,登临其上,能赋妙句。宋蔡正孙《林广记》记宋初杨亿自幼有作诗天赋说,杨出生数岁不能言,一日,家人抱登楼,偶触其首,遂即能语,且吟诗云:“危楼髙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髙声语,恐惊天上人。”(其实,传说是取李白诗稍加改变而编造出来的。)举“紫薇”而说“最关情”,因为紫薇星是帝位的象征。代表国家社稷的命运。当然,这只是顺便那么说,主要还是为形容浮云楼之高。

   “惆怅”句起,才正式写到登临所感。“相思”,是伤别离,“迟暮”,是叹流年;所思人不见,青春时难再,所以“惆怅”。然记忆犹在,“当日”情景历历。“朱栏共语”,所忆仍不离此楼,如今只是独自在凭栏罢了。“塞鸿”三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塞鸿”、“岸柳”又无不与“别愁”相关,望中之景与内心之情融合无间。

   “流水”、“残阳”、“平楚”,都是“登览”所见;从这些景物的文学传统意象(如“流水”象征“年光”逝去,“残阳”为“迟暮”之景)中引出感慨来。在这里用了表述情绪的分量较重的“断肠”和“伤”字之后,就不再有抒情字眼了。自“晚霁”起,直至终了,竟全部都用来写景。用一二句景语作为结束的诗词,我们见到过,但像这样连续不断地用五六句来写景而不再有一字言情的,实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此词表现上的一大特点。先是化用韦应物诗句意境,写在这里,恰如作者登楼临水所亲见亲闻,且与当时悄然孤寂的心情完全一致。最后三句,更写出纵目四望时的那种茫然的感觉,而景物的意象又无不暗暗与离愁别恨相通。倘不如此结尾,而改用强烈的感情语句归结,那就可能变成一首以抒别情为主的词而不再是题浮云楼了。可见作者把握分寸是何等的准确。

   况周颐封此词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他在《蕙风词话》中云:“‘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神来之笔,即已佳矣。换头云:‘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语淡而情深,令子野、太虚辈为之,容或未必能到。此等词一再吟诵,辄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花庵绝妙词选》中,真能不愧‘绝妙’二字,如世美之作,殊不多觏。”这些话并不过誉。


      摘录自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上疆邨民编、宋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本站无意间侵害到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