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度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①、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②,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③。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④,断鸿声远长天暮。


请您评价:
相关译文

【注释】
①画鹢:船的别称。鹢,一种如鹭而大的水鸟,古时船头多画鹢鸟,故称。
②酒旆:酒旗,古时直悬之旗,末作燕尾状,下垂流苏。
③鸣榔:击木梆惊鱼易捕捉。此处写渔舟晚归闲敲榔板。
④神京:帝都,此指汴京。

【语译】
     冷云暗淡的天气,我坐着一条小船,乘兴离开了江边的洲岸,一路经过许多秀丽的幽壑 巉岩,去往越地溪流的深处。江上的怒涛逐渐平息,刚好起了一阵阵好风,又听到商声旅客 们在彼此喊话。风帆高髙扬起,我的船儿像张开了翅膀,轻快地驶过了南浦。
     望两岸,只见酒旗忽隐忽现,一簇飘着炊烟的村落,几行经过霜染的树木。在将要西沉 的红日下,渔夫们正用木梆敲着船舷回去。枯败的荷叶零零落落,衰黄的垂柳疏条掩映,岸 边有三三两两出来浣纱的姑娘,她们怕羞地避着行客,又说又笑。
     当此情景,我不禁后悔自己太轻率地抛弃了绣房里的温暖,到处浪游,行踪不定。唉! 将来的约会,虽再三叮咛过,可又有什么可靠依据呢?离别的情怀真够凄惨的了,我徒然怨恨岁月已晚而归期未有。我含着眼泪凝望远方,通往汴京的路又在哪里?只有长空孤雁的哀鸣声,在暮色苍茫中渐渐地远去。


相关赏析

【赏析一】

     这是柳永浪迹浙江时所写的,也是分三叠的长调:一叠记旅途所经;二叠写所见景物;三叠抒去国离乡之感。结构颇似一篇游记散文。
     一叠写的是浙江之游,选择用词也多与浙地相关。江南水乡最常见的“扁舟一叶”之类不算。 “乘兴”一词,即出于《世说新语》中王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雪夜访戴安道,到门不入,说是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的故事。“万壑千岩”非实写,也是用典,出《世说新语》。顾长康曾赞会稽(也是绍兴)山水之美,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语。“越溪”不但写明越地之名,还特地举溪流作代表,因为那里的溪流名气太大了。如剡溪、若耶溪即是。“怒涛”,则是自古就闻名海内外的钱江潮。因为相传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投尸江中,子胥恚怒愤恨,“驱水为涛,以溺杀人”,后会稽、钱塘一带“皆立子胥之庙,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见《录异记》“樵风”,也是越地故事:郑弘砍柴,以船运载于若耶溪上,早往晚归,求神都赐顺风,果得如愿。(见《后汉书》注引《会稽记》)如此等等,足见作者文心细密,一丝不苟。其中“更闻商旅相呼”句,除实写江上往来游人对起风所作的反应外,亦借“商旅”暗点自己的羁旅生活。“南浦”一词出自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中也多用以写别离;这里先为三叠抒离怀暗伏一笔。之所以只暗点、暗伏而不明写,是因为此时正乘兴泛舟,尚未到引起羁旅之感、离别之愁的时候,心情还是轻松愉快的。
     二叠是一幅秋江风景写生画。所不同的是,作画通常总是从江岸某一固定的角度向江上取景,这里却是从视点移动的船上观看江岸;画虽有色而无声,画面是静止的,这里则有声有色,是动态的。从天边“残日”,到水面“败荷”,有远近层次。江上有归去渔舟,岸边见浣纱游女,活动的人也成为风景的组成部分。“酒旆”色青(又称“青旗”),“霜树”叶红;枯荷渐由绿转褐,衰柳已半青带黄;又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盈盈江上女,轻轻红粉妆”的景象,色彩也够丰富的。 再加上榔板的敲击声渐渐远去,姑娘的语笑声时时传来,图画又如何能表现?最后写到的“游女” 是这一叠写景的重点。说游女而必说她“浣纱”,又是本地风光。今绍兴市南有若耶溪,相传是第一美人西施浣纱处,故又叫浣纱溪。有了这一历史的联想,那些羞怯而活泼的江村姑娘,让人更感到姣好妍媚了。前人见陌头柳色,悔夫婿远征,见双燕呢喃,怜自身独宿,何况羁旅之人见到的是这样一群活生生可爰可亲的少女呢?于是引出三叠之所感来。
     三叠由“到此因念”四字领起,抒一番感触慨叹,与二叠紧接,所谓“此”,指的就是游女嬉笑情景。“绣阁轻抛”,悔当时执意远行,考虑不周:“萍迹难驻”,不料后来事背初衷,实非得已;这一来只能徒有“后约”、白费“丁宁”了。此后至歇拍数句,有人以为是“各念一人”,即“惨离怀”想的是一个人,是妻子;“凝泪眼”,想的是另一个人,是情人。理由是“归期”的“归”字,古人诗词中“都是指归回家乡”,而柳永“不可能携带家眷同行,更不能把家眷安置在汴京,而独自出游浙江”(见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辞典》二二二页)。从考稽、分析柳永的生平事迹来看,这话不无道理,但用以说词,就不免胶柱鼓瑟了。因为词不能那样写,不能前面说一个,后面说两个,也不能把 “轻抛”的“绣阁”既当作家庭闺阁,又视为绮陌青楼;“丁宁”“后约”者既是妻子,又是情人。词是文学创作,不要也不应字字句句都拿作者的事迹去套。不是家而当成家,不该说“归”而说“归”,并非妻子而写得像妻子,都无不可。东坡曰“我欲乘风归去”,月宫又何尝真是他的家?在这里,“惨离怀”,写心情;“凝泪眼”,写举止;“岁晚归期阻”,从时间之久写“杳杳神京路”,从空间之广 阔写;“断鸿声远长天暮”,则是借景写自己孤身漂泊偏远、徒有相思遥情而彼此信息杳然的情怀。很显然,这是从几个不同方面写自己对同一个心上人的思念。柳永眷恋汴京的词不少,他这样写是可以理解的,也完全有这样的自由。

【赏析二】


   这首《夜半乐》是柳永用旧创制的新声。全词共有一百四十四字,分为三片,写的是柳永在渐江会稽一带舟游的情况。上片、中片都是写景,其中上片叙述舟行的经历,中片描写舟中的见闻。下片则是写情,在上两片的精神凝聚之中展开抒怀。片与片之间结合甚紧,是一篇大开大阖的长调。

   上片首句点明时令 ,交待出发时的天气 。“冻云 ”句说明已届初冬 ,天公似在酿雪,显得天色黯淡。“扁舟”二句写到自身,以“黯淡”的背景,反衬自己乘一叶扁舟驶离江渚时极高的兴致。“乘兴”二字是首叠的主眼,从“离江渚”开始,直到“过南浦 ”,词人一直保持着饱满的游兴 。“渡万壑”二句,概括交待了很长的一段路程,给人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感觉。“怒涛”四句,写扁舟继续前行时的所见所闻。此时已从万壑千岩的深处出来,到了比较热闹的开阔江面上,浪头渐小,吹起顺风,听见过往经商办事的船客彼此高兴地打招呼,船只高高地扯起了风帆。“片帆高举”是写实,也可想象出词人在顺风扬帆时独立船头、怡然自乐的情状。“泛画鹢”的“鹢”,是一种水鸟,古代常画鹢于船头,这里以“ 画鹢 ”代指舟船 。“翩翩”,轻快的样子。“南浦 ”,南岸的水边。“翩翩 ”遥应“ 乘兴”,既写舟行的轻快,也是心情轻快的写照。从整个上片来看,柳永当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中片写舟中所见,所有景物都在“ 望中”生发,时间是在“过南浦”以后,已届傍晚,地点从溪山深处转到了南浦以下的江村 。词人乘兴扬帆翩翩而行,饶有兴味地观赏着展现在眼前的风光。“望中”三句写岸上,只见高挑的酒帘在风中闪动,烟霭朦胧中隐约可见有一处村落,其间点缀着几排霜树。“残日”句转写江中,渔人用木棒敲击船舷的声音把词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发现在残日映照的江面上,渔人在“鸣榔归去 ”。接下来却见,浅水滩头,芰荷零落;临水岸边,杨柳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透过掩映的柳枝 ,看得见岸边一小群浣纱归来的女子 。“浣纱游女 ”是词人描写的重点,他工笔细描她们“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的神情举止 。眼前这三三两两浣纱游女,触动并唤醒了词人沉埋在心底的种种思绪,顿生羁旅行役的感慨,真所谓因触目而惊心。整个中片承上启下,与下片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下片由景入情,写的是去国离乡的感慨,用“到此因念 ”四个字展开。“此”字直承二叠末的写景,“念”字引出本叠的离愁别恨。“绣阁轻抛”,后悔当初轻率离家 ;“浪萍难驻”,慨叹今日浪迹他乡。将离家称为“ 抛”,更在“ 抛 ”前着一“轻”字,后悔之意溢于言表 ;自比浮萍 ,又在“萍”前安一“浪”字,对于眼下行踪不定的生活,不满之情见于字间。最使词人感到凄楚的是后会难期。“叹后约”四句,便是从不同的角度抒写难以与亲人团聚的感慨。“叹后约”句遥当年别离时分,妻子殷勤叮咛,约定归期,如今难以兑现。“惨离怀”二句一叹现在时至岁暮,但还不能回家,因而只能空自遗憾;再叹目前自己离妻子寄身的京城汴梁 ,路途遥远,不易到达,只得“凝泪眼”而长望。结语“断鸿”句,重又由情回到景上,望神京而不见,映入眼帘的,唯有空阔长天,苍茫暮色,听到耳中的只有离群的孤雁渐去渐远的叫声。这一景色 ,境界浑涵 ,所显示的氛围,与词人的感情十分合拍 。“ 断鸿”句所写的是情中之景,着重表现的是寄寓在景物中的主观感受。下片把去国离乡的离愁和羁旅行役的苦况写得令人读来心神惨然。

   柳永词善于铺叙 ,上、中片写景 ,感情悠游不迫,笔调舒徐从容,由叙述转为描绘。描叙内容也从自然现象转到社会人事 ,整体上层次分明 ,铺排有序。末片抒情,感情汪洋恣肆,一发难收,笔调也变得急促起来,抒写了悔当初、恨现在的感情;接着的几句,围绕着“别易会难”这一中心,作多角度的反复抒写 。音韵上,从“叹后约”句开始,用韵转密,如促节繁弦,正好适应了硬咽语塞、一吐为快的抒情需要。写景,为抒情铺垫;徐缓,为急骤蓄势。通篇转承自然、浑若天成,体现了柳永长调的突出优点。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徙居崇安(今福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 ,官终工部侍郎。柳永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更多>>
      摘录自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上疆邨民编、宋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本站无意间侵害到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