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露花倒影,

烟芜蘸碧,

灵沼波暖。

金柳摇风树树,

系彩舫龙舟遥岸。

千步虹桥,

参差雁齿,

直趋水殿。

绕金堤,

曼衍鱼龙戏,

簇娇春罗绮,

喧天丝管。

霁色荣光,

望中似睹,

蓬莱清浅。

时见。

凤辇宸游,

鸾觞禊饮,

临翠水,开镐宴。

两两轻舠飞画楫,

竞夺锦标霞烂。

罄欢娱,

歌《鱼藻》,

徘徊宛转。

别有盈盈游女,

各委明珠,

争收翠羽,

相将归远。

渐觉云海沈沈,

洞天日晚。


请您评价:
相关赏析

   此描绘北宋仁宗时每年三月一日以后君臣士庶游赏汴京金明池的盛况。这首词形象地反映出仁宗时昌盛兴旺的景象 ,是当时都市风貌的艺术实录 ,是一幅气象开阔的社会风俗画卷。它描写都市的繁华景象,是柳词在题材上的新开拓。

   词的开头 ,以三个四字句“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 ,灵沼波暖 ”,真切地描写了金明池的优美景色——含露的鲜花在池中显出清晰的倒影,烟霭笼罩的草地一直延伸到碧绿的池边,池水暖洋洋的。由“露花 ”、“烟芜”和“波暖”可知是春日温煦的早晨,而“倒影”、“蘸碧”和“灵沼”则点出了池水的清澈明净和广阔 ,这三句不仅写景如画 ,而且使人感到有一股春晨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充满着美感和活力,为全词奠定了明丽热烈的基调。“山抹微云秦学士 ,露花倒影柳屯田 ”,这是苏轼的赞语(叶梦得《避暑录话 》),可见此词的开头何等地脍灸人口。“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继续写池了景象——岸边垂柳飘拂的树上系有许多争奇斗丽的彩舟龙船,煞是好看。接着写金明池上的仙桥:“千步虹桥,参差雁齿 ,直趋水殿。”《 东京梦华录 》载:“仙桥,南北约数百步,桥面三虹,朱溱阑楯,下排雁柱 ,中央隆起 ,谓之骆驼虹,若飞虹之状。桥尽处,五殿正在池之中心 。”词句所云,亦几乎写实,而又有文采,把仙桥凌波而起,雄跨池上,直通水殿的气势写活了。“绕金堤”四句,着重描写金明池上游乐场面。“曼衍鱼龙戏”,叙写上演的百戏花样繁多,变化莫测;“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突出乐部歌舞妓人罗绮成群 ,弹奏起急管繁弦、声腾云霄。这几句渲染金明池上花光满路,乐声喧空的繁华热闹景象,虽为实写,却也写得绘声绘影,历历在目。上片结语说:“ 霁色荣光 ,望中似睹,蓬莱清浅。”是此前现实描写的升华葛洪《神仙传 》记麻姑语云:“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词语本此。词人运用丰富想象而进入仙境 ,但见景色晴明,云气泛彩,好似海中的蓬莱仙山。

   下片以“时见”二字突兀而起。“凤辇宸游”四句描写皇帝临幸金明池并赐宴群臣的景况。接着铺叙君臣观看龙舟竞渡夺标。词中“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两句,生动地再现了龙舟双桨飞举,奋力夺标的情形。这里笔法自然鲜活,词意显露,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罄欢娱”三句,极写宴会上群臣咏唱赞美天子的歌的盛况 ,带有一定的颂圣味道。“ 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四句 ,由写皇帝临幸而转入叙士庶游赏情景 。其中“各委”二句,化用曹植《 洛神赋 》之典,言游女各自争着以明珠为信物遗赠所欢,以翠鸟的羽毛作为自己的修饰 ,形容其游春情态十分传神 。“相将归远”,相偕兴尽而散。这一层描叙,使词的意味更加浓郁,使词的铺陈更见深厚。“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以想象中的仙境结束下片:傍晚白云弥漫空际,广阔深邃,池上巍峨精巧的殿台楼阁渐渐笼罩在一片昏暗的暮色之中,仿佛如同神仙所居的洞府,从而把汴京金明池上繁华景色的赞颂推到了顶点。

   此词为篇幅达一百三十余字的慢词长调,作者十分注意篇章的组织安排,层次分明,结构严密。上片泛写池上景象,先叙金明池的水色风光,后写游乐的热闹景况。下片重点描绘赐宴和争标的场面,先写皇帝临幸情景,后叙士庶游赏情况。全词条理井然,眉目清晰 。“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两句,不只写出了池边垂柳飘拂,彩舟争艳的美景,也为后面写“ 曼衍鱼龙戏 ”和“竞夺锦标霞烂”等作了伏笔。下片以仙境作结,和上片结尾写蓬莱神仙世界遥相呼应。

   全词由晨景始,以晚景终,叙写了池上一天的游况,其间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前后连贯,首尾照应,充分体现了柳词“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夏敬观《 手评乐章集 》)和“ 音律谐婉,语意妥贴 ,承平气象 ,形容尽 ”(《直斋书录解题》)的特点。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徙居崇安(今福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 ,官终工部侍郎。柳永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更多>>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