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②,谁怕③?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请您评价:
写作背景

     苏轼在黄州时,一天,与友人们从沙湖看田回来,途中遭遇到一场雨,因为雨具事先叫人带回去了,同行者都狼狈不堪,只有苏轼若无其事。一会儿,天就放晴了。他写了这首,通过对晴雨态度的记述,来表现自己对穷达命运不患得失、任其自然、旷达乐观的襟怀。


相关译文

【注释】
①沙湖:在黄冈县东南三十里。
②芒鞋:草鞋。
③谁怕:怕什么,有何可怕。
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寒意。

【语译】
     不必去听雨点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尽管吟着、吹着口哨,慢吞吞地走好了。 竹杖和草鞋比马还轻便呢,有什么可怕的!在漫天烟雨中,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的事,我平生经历惯了。
     风带来春天的寒意,吹得我酒也醒了,身上正微微觉得有点冷,山头的斜阳却已迎面照 射过来。我回过头去,看了看刚才遇雨的地方。这趟归程,对我来说实在是既没有风雨,也 没有晴啊!


相关赏析

     上片说过雨。写自己满不在乎地对待风雨的超然态度,极富表现力。“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在怡然自得外,又有几分兀傲。“一蓑烟雨任平生”,将眼前遭遇拓展为平生经历,揭明了所写风雨,又有象征意味。下片说转晴。先只写风,则雨被吹散,不言可知。刚觉微冷,忽已斜照当 头。造化弄人如此,可见祸福难凭,不如听其自然。故末句语同佛家参禅,字字机锋:本无风雨,何来晴明!利害得失,正可一并泯灭。
     郑文焯曰:“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
      摘录自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上疆邨民编、宋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本站无意间侵害到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