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巳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 二,七,伦教


请您评价:
相关赏析

   刘半农在倡导“五四”白话新运动中,是一位卓有成效的诗人。他不但运用白话口语,还吸收民歌民谣的语言入诗;他主张“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增多诗体、提倡“写真",写出“思想中最真的一点”在题材内容上,他提倡多写社会基层,写工农劳动群众的生活和命运,同情并赞赏劳动人民。他常常从劳动者的立足点和具体生活环境落笔,写出了不少备受好评和广为传诵的好篇章,如《叫我如何不想他》、《相隔一层纸》、《学徒苦》、《铁匠》、《奶娘》、《敲冰》等,包括《一个小农家的暮》,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新诗佳作,值得新诗史的肯定和传承。

   《一个小农家的暮》正是刘半农尝试的众多体裁的一种。此诗虽是作者留学伦敦时所写,但仍真实地写出了他所了解的,并怀着深情厚爱的中国农村景象,可称得上一副中国农村的风俗画和风情画。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同于直抒胸臆的表现自我,亦不重义理警策,而是全然采用写实主义的白描手法。这种手法有以下几层用心:首先是善于提炼和剪裁,直接截取小农家的一个短小而又完整的生活片断。在一个劳动日的傍晚时分,太阳刚下山,这户农家的女主人在灶间烧火煮饭,农夫从田间收工回家,坐下,抽烟,逗狗,去栏里看牛,问妻子要尝米酒。然后夜幕降临,月亮升起,孩子们在禾场上仰天数星,唱着儿歌。自始至终欧尼,诗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全是生活场景,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不同于抒情诗的直白、自叙,本诗着重写人物,写活动,写细节,写场面。“她在灶下煮饭”,“嫣红的火光”照映着“她嫣红的脸”;“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他衔着烟斗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以及孩子们数着星望着月,边跳边唱等,都是生动传神、令人过目不忘的细节和场面。透过这种真切的描写,让人感觉出这个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情迷的,和谐的,拥有一份真心实意的忠诚的爱,这就达到了人物刻画的效果。再次,诗人在如实白描的基础上,又精心渲染、烘托出那种动心的、令人陶醉的诗意境界。“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巳露出了半轮的月亮。”这是试,也是画,忽然间冒出的描绘,真实精美绝伦,令人扼腕叹服。

   《一个小农家的暮》,显然描画出了诗人心目中理想化的农村。农民凭着辛勤的劳动,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不受压迫和剥削,亦在自然灾害之外,享受安定而又怡然自乐的生活。尽管在当年的中国农村,这等幸运美景,大部分农民是无法享受的。但是,作为诗人,他带着理想成分是无可厚非的,何况诗中还倾注了他对农民的善良的了解和同情,和为农民争取生存和解放的热情。也可以说,诗中提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要求,这是万千农夫、农妇所乐意看到的。诗的最后二句“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这亦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如诗中所写的小农家。

   总体说来,这首诗在写工农大众题材、创造新诗体、运用通俗语言等方面,都属开风气之先。在写实主义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亦获得了独特的成功。顺便提一句,此诗乃诗人1921年初创作于异国他乡,由此足见其对故国之念、思乡之情的真切和深厚。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刘半农的其他作品更多>>
教我如何不想她 相隔一层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