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请您评价:
写作背景

  一九六一年,正是我国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第二个年头。这时期,美帝国主义继续坚持发展核武器,进行核讹诈。它扶植的蒋匪帮也蠢蠢欲动。早在这以前美帝国主义就在我国周围修建了军事基地,加强了它所拼凑的军事集团,并与日本反动派签订了美日军事同盟条约。它的魔爪还伸向越南南方,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中国。

 毛主席说:“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那么,怎样对付呢?现代修正主义者早已在核武器面前吓得发抖,它们可耻地侮蔑民兵是“一堆肉”。中国的赫鲁晓夫及其安插在军队中的黑爪牙,也与现代修正主义操一个腔调,搞所谓“正规化”,“大比武”,强调技术第一,反对突出政治,反对全民皆兵思想,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军事路线。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们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毛主席还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事实上,只有打一场“人民战争”,才能陷敌人于灭顶之灾。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与现代修正主义的军事路线是根本对立的。

  民兵在我国历次革命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起过很大的作用。“为女民兵题照”这首,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民兵的赞歌,也是对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的赞歌,同时给予了现代修正主义的军事路线一个致命的打击。


相关译文

【注释】

①这首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的《毛主席诗》。题照,为照片题字或题诗。

②飒爽:豪迈而矫健,形容精神抖擞。

③曙:天刚亮。

④演兵场:练兵场。

⑤奇志:极不平凡的志向。

⑥红装:妇女红艳美丽的装扮。

【译文

黎明时的阳光刚刚照到进行军事训练的场地,女民兵英俊威武的风姿,勇健敏捷、神采飞扬地持着五尺枪。

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饰,而爱革命的武装。


相关赏析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女民兵“演兵”的艺术概括。题照,对照片上的形象用诗的语言可以作某种艺术概括,这里作者用“曙光初照”,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用“演兵场”描述出具体环境的“空间”。在这特定的时空中,烘托出一种“全民皆兵,严阵以待”的尚武气氛。对照片上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出现,诗中并没有像小说那样对具体肖像进行多侧面的细致的刻画,而只选择女民兵身背的“五尺枪”作为特征性的“非有机体”符号物造型的主体。枪,对于一个兵来说是第二生命。所以,枪在女民兵身上,已经充分人格化了,已经成为她作为兵的整个“机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作者在从外部观照实写的基础上,又从人物的气质和神韵方面作勾勒。“飒爽英姿”,正是对女民兵最恰当的概括。题照诗,不从照片上立体形象的“形”的复现,而要在人物的“神”方面着眼。因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无论如何不如照片上的形象那么直观和鲜明,而对照片上形象提神摄魄的勾画却正是题照诗的神来之笔。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对照片形象的直接议论。作者是反对在诗中“直说”的。他说:“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但是,作为题照诗,与古代题画诗一样,不仅允许,而且可以成为它的某种特色。沈德潜论杜甫题画诗时曾精辟地指出:“其法全不在彩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碎语》卷下)因此,在“说到真马真鹰”的基础上“开出议论”,被看作是题画诗的一种方法、一种“模式”、一种体式的特点。作者的题照诗采用议论这一特殊方法的,这种议论是对女民兵精神的一种升华。“中华儿女多奇志”,作者把艺术视野从照片上单个的、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性形象上,许多非同一般的奇特的伟大志向,其中令世人瞩目,最值得称道的则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里的“武装”既可实指军人的装束,也可以泛指“武装斗争”。中华儿女所爱的不是传统的“红装”打扮,而是与中华民族自立和腾飞患息相关的战士的“武装”。作者从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热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更多>>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