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请您评价:
相关译文

【注释】

高树两句:喻环境之险恶。

利剑:喻权力。何须多:不须多。

鹞:鹰类,比鹰小。罗:罗网。不见两句是说,雀见鹞后失魂落魄,自投罗网。

罗家:设罗捕雀之人。

捎:削除。

摩苍天:迫近苍天。

【译文】

高树多悲凉之风,海水扬汹涌之波。

权力不在我掌中,结识朋友不须多!

不见篱间的黄雀,见鹞落魄自投罗,

捕雀之人见雀喜,年轻之人见雀悲。

拔剑削除那罗网,黄雀得救向天飞。

飞上苍天多得意,下来辞谢那少年。


相关赏析

   要鉴赏这首还得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才华横溢,深得曹操的宠爱,在建安中与其兄曹丕争夺太子位中占据优势,几乎立为太子,由此而深得曹丕的嫉恨。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病故,曹丕继位魏王,改元延康。曹丕掌权后,立即把曹植的知交丁氏兄弟丁仪、丁廙杀了,削弱曹植的势力。丁氏兄弟死前多处求救,但无济于事。曹植眼看着他们被 害而一筹莫展,因此时曹植自己也难幸免。此后曹植不断受到压抑与迫害,虽身为藩侯,实为囚徒。正因为这一背景,这首诗中“利剑不在掌,结友不须多”就成了全诗的主旨,正是此时曹植外境及心境的 真切反映。因此这首诗的产生时间也大体上可以放在丁氏兄弟被杀、曹丕掌握最高权力的初期。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是前四句。由两句写景和两句叙述组成。“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景,而具有写景兼比兴的意义。从全诗的内容来看,大海并没有什么具体联系,而是虚拟的写景,含有某种比喻和象征意义。前人曾作过解释,朱乾《乐府正义》说,“风波比喻险恶”,张玉吉《古诗赏析》说,“树高多风,海大扬波”。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不过“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不但暗譬历史的变故及环境的险恶,而且渲染了气氛,为全诗的悲剧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曹植诗中“悲风”这一个意象屡次出现:如“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路急悲风发”、“悲风鸣我侧”,是上承“楚辞”遗风,而带有建安时代的时代气息,凝聚的是战乱时代和自己不幸遭遇的悲凉慷慨的感情。因此,下面两句“利剑不在手,结友何须多”就抒写了朋友遇难而自己无力援救的痛苦心情。过去我们鉴赏这首诗仅仅到此止步,而没有深入下去。如果联系魏晋文化背景来看的话,这是个体意识的觉醒遭到最髙权力的摧残时而产生的一种悲剧式的情感。 因此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就把这种悲剧式的冲突作了喜剧的解决,而幻想出一个少年救黄雀的寓言故事。这也正好是这首诗艺术的独特之处,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往往具有悲剧和喜剧相结合的民族特色。

   第二部分是诗的后八句。这八句以“不见” 二字为过渡,整个讲述了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的意象有“黄雀”、“鹰鹞”、“罗家”、“少年”四个。“黄雀”是弱者、受迫害者,余冠英《三曹诗选》认为“雀喻被难的朋友”,这是非常正确的。它具体指曹植的知心朋友丁氏兄弟。“鹞雀”与“罗家”是强者、加害者,它们隐指曹丕及其走卒,黄雀即便能躲开鹞的利爪,也难逃脱罗网。这些意思一目了然。诗篇的奇特独创之处就在于出现了一个“少年”,他“同情”弱者“黄雀”,而且竟然能“拔剑捎罗网”,使之脱身。这位“少年”是谁呢?从同情这点看,他可能是诗人自己。但“拔剑”之点就完全不合了,因为前面明言他“利剑不在掌”。所以这位“少年”只能是“假想的有力来救援之人”(余冠英)。曹植只能以假想出一个“少年”的方式来救援受害的朋友,这本身就说明他的处境有多么可悲。因此,诗末虽然写“黄雀得飞飞”,又写“来下谢少年”,似乎有一个喜剧结尾,但这些都只可能是假想而已。这是历史的悲剧,“黄雀”的厄运是无可逃脱的,而诗人的厄运也即将到来。曹植此后不久即被曹丕两次治罪,差一点被杀掉,若无生母卞太后全力回护,他恐怕也要同丁氏兄弟一路去了。其结果,也只能抑郁而死,死年不到四十一岁。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首先是把悲剧和喜剧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既有建安风骨的时代气息,也有楚骚浪漫的深情。有起势高远、大处落墨、力度强劲、意境阔大的特点,更有自 己悲剧哀痛、深情执著、刚健强劲的内质,以及音律和谐、辞藻华丽的外表。这种寓言诗的传统,可上溯至《诗经》、《楚辞》,但在魏晋时期却很少见到。

   其次就是这首诗的民歌色彩。例如这种反问句“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就是汉乐府民歌中常见的描写手法。又如这上下相接的顶针句“见鹞自投罗?罗家……”“黄雀得飞飞,飞飞……”同样是源于民歌的句式。加之本篇用语平易,节奏响快,确实不像一般文人作品。这表明曹植重视民歌,从中吸取了不少创作养料。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更多>>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曹植的其他作品更多>>
七步诗 铜雀台赋 洛神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