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云依依的在我们头上,

小桦儿却早懒懒散散地傍着岸了。

小青哟,和靖哟,

且不要萦住游客们底凭吊;

上那放鹤亭边,

看葛岭底展妆去罢。


苍苍可滴的姿容,

少一个初阳些微晕她。

让我们都去默着,

幽甜到不可说了呢。

晓色更沉沉了;

看云生远山,

听雨来远天,

飒飒的三两点雨,

先打上了荷叶,

一切都从静默中叫醒来。


皱面的湖纹,

半蹙着眉尖样的,

偶然间添了——

花喇喇银珠儿那番迸跳。

是繁弦?是急鼓?

比碎玉声多几分清悄?


凉随着雨生了,

闷因着雷破了,

翠叠的屏风烟雾似的朦胧了。

有通风到我们底衣襟上,

点点滴滴的哨呀!


来时的桦子横在渡头。

好个风风雨雨。

清冷冷的湖面?

看他一领蓑衣,

把没篷子的打鱼船,

闲闲的划到藕花外去。


雷声殷殷的送着,

雨丝断了,近山绿了;

只留恋的莽苍云气,

正盘旋在西泠以外,

极目的几点螺黛里。



八,五,杭州。

选自《冬夜》,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


请您评价:
相关赏析

   孤山在杭州西湖中。人游孤山正值清晨。这时已见“云依依的在我们头上”,湖中游船靠在岸边。当年岸边有冯小青和林和靖的墓。葛岭上有一座初阳台,因其地势高敞可以最先承受东方升起的朝阳,可是此刻苍翠可滴的葛岭没有初阳的晕染,欲雨未雨的西湖,有着“幽甜到不可说”的韵味。不知不觉中,雨渐渐下起来。于是诗人雅兴大发,沐雨而立,—面观赏雨景,一面听那如“繁弦”、如“急鼓比碎玉声多分清悄”的雨声。

   诗人在雨中看西湖,当然是看随着雨的由小而大、由大而小所引起的西湖景色的种种变化:未雨前的西湖、葛岭,是“苍苍可滴的姿容”;雨初来是 “皱面的湖纹,/半蹙着眉尖样的,/偶然间添了——花喇喇银珠儿那番迸跳”。雨渐渐大起来,“翠叠的屏风烟雾似的朦胧了游船横在渡头,湖面清冷冷的,一个渔夫披一领蓑衣把没篷子的打鱼船,/_闲的划到藕花外去”。 雨渐渐停了,近山绿了,莽苍的云气,正盘旋在西湖之外的极目远望处,几点螺黛般的山蜂之上。

   古代诗人写西湖雨的诗不少,苏轼出守杭州时更留下写西湖雨景的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更为人熟知的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濂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孤山听雨》在意境创造上显然有前人诗的影响,但诗人大概觉察到前人名篇一般都只写视觉中的雨,所以特别在诗题中突出“听”,由视而听,由听而观,西湖雨景便声色俱佳了。初来之雨声,是“取飒飒的三两点雨”,雨声自荷叶上传出,清展西湖的一切“都从静默中叫醒来、 渐密的雨声比碎玉声多几分淸悄”,令人感到凉气袭人;雨停了,则是“雷声殷殷的送着”。各种感觉交错,使诗人将一场并不罕见的西湖雨写得绘声绘色。诗人运用自由体,从晓色沉沉到“雨丝断了”,一层层挥洒开去,变幻多姿,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

   这首诗的语言也相当凝炼,有些诗句颇有词语言的韵味,如“看云生远山,听雨来远天”,两个短句使全诗境界顿开。有的诗句写得相当传神,如“皱面的湖纹,/半蹙着眉尖样的”,将西湖拟人化了,似乎是西子不耐雨沐的情态。再如“凉随着雨生了,/闷因着雷破了”,一个“生”字,一个“破”字,将两种感觉的变化以动态呈现出来。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俞平伯的其他作品更多>>
凄然
相关诗词作品推荐
卜算子•咏梅(一... 草儿 窗外 江南
送客黄浦((八年... 我是少年 七律•和郭沫若... 云与月(寄 M)
方入水的船 黑暗 赠友 毁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