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请您评价:
相关译文

【注释】

亭亭:独立貌。瑟瑟:风声。

一何:何其,多么。

罹:遭受。凝寒:严寒。最后两句:难道松树没有遭受严寒的侵袭吧?(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由它的本性决定的。

【译文】

高高的青松在山头挺立,瑟瑟的寒风在山谷呼啸。

寒风是多么气势汹汹啊!松枝显得多么挺拔强劲。

冰霜凛冽向那青松袭来,一年到头总是端端正正。

难道青松不遭严寒侵袭?这是由松柏本性决定的。


相关赏析

   《赠从弟》就是赠堂弟。此是刘桢的代表作,一共有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是最为人称道的一首。作品以不畏风霜冰雪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操守。这既是勉励别人,同时也是个人的自况。

   刘桢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诗人,他不但才气纵横,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操守。他在曹操手下任丞相掾属时,有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学人士,酒酣坐欢时,命夫人甄氏出拜,众人皆俯伏,而桢独平视。曹操闻之,不悦,以不敬论其死罪,后来减免死罪,要他做工抵罪。刘桢这种卓傲倔强的个性,正是诗中说的“终岁常端正”的松柏本性,指的是中国正道的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道德修养,也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但是刘桢所坚守的人格独立,又有新的时代特点,与孟子所说的传统人格又有不同,孟子说的“浩然正气”完全是一种道德力量,政教色彩很浓。汉末魏晋的长期战乱,使两汉的大一统社会基本解体,经学衰落,儒学的思想统治松动。人们从儒家政教功利中解放出来,注重理性思辨和生命的感悟,这就是个体感性的觉醒和“人的自觉”。这种“人的自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集团中有着很大不同。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进步。“人的自觉”还是一种个体意识的自觉,但还不是主体意识的自觉。其审美等级还具有类的特征。对此,有论者曾详加解释说:“这个时期人的觉醒虽然是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但还不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就是说,这个时期的人只是意识到了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应当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应有私人的日常生活,而没有意识到个体的人应当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的目的。”(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 页)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直到明代中叶时的浪漫文艺思潮中才出现。这就是《赠从弟》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感情的时代特征。不从文化上了解这点,就很难领会这首诗的深刻思想,以及艺术上的独创性和感人的力量。

   《赠从弟》是一首赠答诗,篇幅并不长,语言也很平易。它与其他赠答诗的不同之处,就是以象征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正直的、有时代特色的知识分子坚持独立人格和坚贞不屈操守的高大形象。

   诗的开头两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是说,高大的青松在山头梃立,瑟瑟的寒风在山谷呼啸,树大必招风,高高耸立在山头的青松必然要遭到呼啸在山谷中的寒风的侵袭。一开头就描写了青松的高大形象,用其所处的恶劣环境开启了下面青松与风雹冷霜抗争的情景。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这四句诗意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前两句中的“一何”是何其、多么的意思,用两个副加强语气。后两句的“惨凄”是凛冽的意思,形容风十分寒冷。这四句的意思是说:从山谷刮来的寒风是多么气势汹汹,但是,面对这股寒风,松枝显得多么强劲挺拔!尽管凛冽的冰霜像刀箭一样向青松袭来,但青松一年到头总是那样青翠如故,端端正正地挺立,绝不弯腰背低头屈服。这里具体描写了青松与寒风冰霜顽强抗争的情景。把青松与寒风冰霜对举,显然含有象征意义。青松象征正义的力量,寒风冷霜象征邪恶势力,邪恶势力一步紧似一步地向青松进逼、侵袭,而青松顽强抗争,始终傲然挺立。这样在矛盾斗争中塑造了青松的高大形象,正义的青松形象就显得生气勃勃、正义凛然,青松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就更显突出,就更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青松为什么有这样坚强不屈的精神呢?诗的最后两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作了回答: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袭吗?它青翠如一,端端正正地挺立,这是由它的本性决定的。诗句用“岂不”这一词组引领反问,又完成了诗意最后的拓展,揭示了松柏具有耐寒不凋、坚贞不屈的本性。至此,全诗主旨毕现。

   刘桢在这首诗中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歌颂青松的不畏严寒、傲然挺立,来赞美他的堂弟的独立人格和坚贞不屈的品德,勉励他的堂弟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和美德,支持他的堂弟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不要向任何恶势力屈服,不要受世俗歪风的影响。同是,诗中青松的高大形象,也是作者自己的写照,表现了作者的独立人格和处世态度?这正是建安时代“人的自觉”的个体意识的体现,也反映了“建安风骨”的审美风貌。这也是这首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人力量,为人传诵,为人称道的原因。

   松柏抗风斗霜,常年青翠如一的形象,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赞诵和敬重,但每个时代的审美内涵是不同的。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体现了孔子的“比德”审美观。这是把松柏完全作为人的道德的象征,政教功利色彩很浓。以后,历代有气节的人都以松柏来自勉和勉人,但是骨气和气节的审美内涵是不同的。刘桢这首《赠从弟》正是体现了建安时代 的时代精神和“建安风骨”的审美风貌,所以得到了钟嵘的高度评论:“仗气受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诗品》)钟嵘说刘桢的诗个性突出,体现了独立的人格、坚定的气节,不同于流俗,仅次于曹植而列为上品。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