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抒,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请您评价:
相关译文

【注释】

迤逦:连续不断。

蛩:蟋蟀,又名“促织”,故曰“催机抒”。

骎骎:马疾行的样子,引申为迅疾。

东君:司春之神。

【译文】

烟雾萦绕在横展的树林间,山峦沉浸于远处的夕阳里,黄昏时,钟鼓之声连续不断地响起。烛光映着门帘窗槛,蟋蟀催促人们夜织,仿佛与人共同分担着这清秋风露的凄苦。怀念远方亲人的妇女们夜不能寐,此起彼应地传来几声木杵击打砧石的捣衣声。我这为做官而浪迹天涯的倦客,闻此而惊心,顿觉华年迅逝,岁月将暮。

当年,我也曾饮酒如狂,十分自负,自以为司春之神东君已将青春交给了我。结果到处流浪,骑着马远行北路,乘着船旅宿南浦,内心深处的怨恨竟无人可以当面倾吐。幸亏还有明月曾知道我旧游的情况,那就让它伴着云来,再将我的梦带走罢!


相关赏析

写清秋羁旅之愁。

上片由景物渐转心情,自傍晚延至夜间,从他人说到自己。头三句先写室外秋暝景色,“平林漠漠烟如织,夕阳斜照远山,暮鼓晚钟,声声不绝于耳。所见所闻,无非都是引发出愁思的氛围。再三句便写室内,时间上也推移至夜晚。烛影摇摇,促织声声,清秋风露的节候于此点明。“共苦二字,实以寒夜悲鸣之秋蛩自况,已摄住岁华行暮之神。然后再写远处传来思妇之“砧杵声。古时,秋来裁制寒衣以寄远,要经杵棒在砧石上捣,大概是为了使质地柔软。故词文章中每言及捣衣、砧声,总是跟思妇、远客、羁旅之愁相关。这样层层渲染,步步逼近,最后才说到自己闻声而惊动,感慨光阴駸骎岁华行暮天涯倦宦四字,是全篇之主旨所在。

下片回想当年年轻气盛情况,为如今迟暮倦愁作反跌。酒狂自负四字,写出“早岁那知世事艰来。谓东君、以春相付说得更好这里的,更多的是指人生的春天,即充满欢乐、理想、抱负的青春时期。总以为来日方长,因而无忧无虑,不识愁苦滋味。流浪三句,跌落,说结果并非如此。长年南去北来,舟马劳顿、历尽宦海风波,无所归依。幽恨无人晤语”,最是不堪孤单落寞之境。末了兜转至眼前景象。按诗词传统意象,多在说清秋风露几声砧杵的同时,便写到明月,此词前面有意回避,留待最后,借明月以抒情,回应前半所写情景,将前后贯穿起来。旧游,本已无处追寻,却偏偏说尚有明月知其处,它既能伴云而来,当亦能带我梦魂前去。诗有别趣,此之谓也。


   贺铸(1052—1125)字方回,晚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宋太祖孝惠贺皇后族孙。娶宗女,授右班殿直。后改文职。元祐中以通直郎通判泗州,改太平州副长官。徽宗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退居苏州,以藏书自娱。宣和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博学能文,词作风格多样,肆口而成,不施藻彩。有《东山词》。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更多>>
      摘录自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上疆邨民编、宋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本站无意间侵害到您的版权,请与本站联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