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请您评价:
写作背景
这是冯延巳十四首《鹊踏枝》中的第十首。
相关译文

【注释】

①凤楼:此指闺楼。
②春山:指美人的眉色。
③羌笛怨: 相传羌笛吹奏的子往往多哀怨之情,故云。
④金爵:饮器。
⑤阳关一曲:送别的歌。唐代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提到渭城、阳关,故后人常以《渭城曲》、《阳关曲》称这首诗,并把它作为送别的歌广为传唱。
【译文】

多少次凤楼里欢宴,今晚相逢的情怀啊,却又胜过了当年。窃窃私语,回想往日欢会,含羞含娇频转面。说起别后的相思呀,只见她紧锁双眉好似远处那春山。

蜡烛流着惜别的泪水,羌笛传出声声哀怨。悄悄地佯理罗衣,心里的哀怨别让他看见。懒洋洋关住歌喉,把离别的感情深埋心田。举杯吧,醉里好把离愁忘去,可那送别的曲儿又使我愁肠欲断。


相关赏析

写欢会又惜别的复杂心态。为了表现这种复杂心态,作者在构思时不受时空限制,打破常规,将时空转换,感情一层一转,跳动较大。

首句先写过去欢会:“几度凤楼同饮宴”,可见他们当时欢会是何等的情味深长。这一甜蜜的回忆,为下面对比先垫上一笔。接着两句,笔锋一转,“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作者写今夕相逢,用“却胜当时见”五个字,概括地、朴素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感受。由于首句写昔日欢会情深意长,这五个字写今夕感受,其情感分量也就非同一般了。接着两句具体描绘今夕欢会的情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他们窃窃私语,谈起从前的欢会,她几分羞赧,时时调过脸去;谈酬后相思之苦,她又愁容满面,那紧皱的双眉好似春天的远山。他们昔日欢会的甜,别后相思的苦,于今夕相逢之际一齐涌上心头。十四个字把主人公极其复杂 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

词的上片从回忆到现实,又从现实到回忆,主人公的感情也伴随着时空的变换,时而甜蜜,时而苦涩。作者以生动的描绘,精妙的构思,写出了深层的感情意境。

词的下片着重写相逢又将别离的痛苦。首句“蜡烛泪流羌笛怨”,是从两首唐点化而来。杜牧在《赠别》中写道:“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从视觉,一从听觉来写感受。冯延巳则将二者融在一起,从主人公的视觉与听觉感受来合写将要离别的情怀。又是“泪流”,又是“怨”,其情怀之悲苦可想而知。“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这正是主人公悲苦心情的写照。上句细节描写,下句心理刻画,将主人公掩饰内心的痛苦写得很生动,可以看出感情是压抑的,思想是矛盾的。“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肠千断”,离别的时刻已经到来,离别的曲子已经唱起,主人公无可奈何,但求醉里作别,以减少痛苦。在缠绵痛苦之中结束了这首词。

作者善于从环境来渲染主人公的情怀,使主体与客体相融在一起,把惜别的情思表现得更加浓烈。全词无论写欢会,还是写恨别;无论是今,还是昔,感情婉转绸缪,缠绵凄楚,把复杂的情思、矛盾的心情表现得细腻而生动。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