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请您评价:
写作背景
李珣《定风波》,《尊前集》共载五首,此为第四首。
相关译文

【注释】

①夜未央:夜未尽,即指深夜时分。
②迢递(tiáo dì):远的 意思。潇湘:潇水与湘水在湖南零陵县北合流后称为潇湘。此处泛指南方。
③回文:回文,这种诗回环往复皆能成诵。据传前秦 刺史窦滔被流放流沙,其妻苏蕙因思念丈夫,遂在锦上织回文镟玑图诗赠滔。重叠反复地表达妻子对丈夫痛苦思念的情怀。后来人们便将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称作锦字回文。
④金鸭:指鸭形的铜香炉。
⑤候虫:随季节而生或随季节而叫的昆虫,这里指秋虫。

【译文】

秋夜里雁声飞进门窗,窗外是蒙蒙月色笕罩莲塘。回首往事,往事不堪回想!惆怅啊,惆怅!故人还在部 遥远的潇湘。
有心写封信诉诉衷肠,捎信的人儿不知在何方?解 开发髻对镜自照,顾影自怜使人心伤!香炉里沉水香淨 已燃尽,相思之愁啊,是那般深长。秋虫的鸣叫,舂料 的响声,又激起黎明时新愁的波浪。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相思怀人之作。
一开始从写景入手:“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夜未央”而知“雁过秋空”,主人公自然是通过听
觉获得的信息。这说明她夜深未眠,南飞的大雁夜空鸣叫’触动了她的情怀。雁尚知伴随秋天南飞,而远行之人却不见归来。可以说,主人公因怀人之情而对南飞的雁声特别敏 感,而雁的叫声又更加引发主人公的思念。情融于景,构成全词抒情的旋律。所以,上句不仅点明季节时辰,而且暗写 情怀。次句从视觉落笔,描绘了一幅荷塘月色的图画。其中一个“锁”字,生动地表现了月色笼罩荷塘的景象。荷塘月色隔窗映入主人公的眼底,怎能不引发她对于往事的回忆? 而回首往事更增加主人公此时此刻孤独寂寞的痛苦。所以作者接着写道:“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她惆怅什么呢?歇拍处作了回答:“故人迢递在潇湘。”心中忆念的人还在那遥远的南方啊!何时才能相见?心里茫然,情绪自然惆怅。
词的上片从景入情,由隐到显,将怀人之情层层加深,将主人公的形象步步推出。其中,景是鲜明的,情是愁苦的。词的下片沿着主人公的情思继续写下去——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即使我把心里话像苏蕙那样 织成锦字回文,又有谁能够为我寄送呢?主人公由相思而动 念写情书,又由动念写情书而想着无人寄送,由“谁寄”而 终未动笔。又是“纵有”,又是“谁寄”,情思婉转地写出了 主人公欲解愁而不得,无可奈何的心情。无可奈何之下,主 人公对镜解鬟,打算睡去,可是镜里残妆,又使她伤心不 已。“解鬟临镜泣残妆” 一句,正是形象地描写了她的这番 情态。一个“泣”字,见得愁意之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夜 已深,人已就寝,主人公能入睡、能消愁吗? “沉水香消金 鸭冷,愁永。”在这漫长的夜里,主人公简直是愁思绵绵。 上句以景象的变化表明时间在流逝,下句直接点明主人公愁 情无限。“愁永” 二字,似乎是对上面种种写愁的总结,词 的抒情至此也似乎达到高潮,可是词的结处又这样写道: “候虫声接杵声长”,从主人公的听觉落笔,出人意料地以声 音来烘染愁情。你看她正为秋虫的叫声所恼,却又传来邻家 的舂杵声,报告黎明的消息。由于“故人迢递在潇湘”,她 这一夜的愁,一夜的思念,不会因黎明而消逝,反而随着新 的一天的到来而继续。这样的结尾,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和联想的天地。
词的下片,前三句从主人公欲写情书,又欲睡去两个方面表现她愁情难解的情态,折缠绵。后三句着重从环境气氛上竭力渲染愁思无穷,这样的构思,的确含蓄有味。
词的起笔写声音引发愁情,接着写愁情何来,再写欲排解而不能,最后又是声音把愁情引向新的一天,可见相思怀人的愁情是全词的基调。作者在构思时,从主人公的听觉起笔,又从主人公的听觉收笔,主人公的情思与外界的声音紧紧关联在一起。相思愁情使主人公对外界声响尤其敏感,外界声响拨动了主人公的愁情。正是情与景的交融,把词中主人公的心态表现的十分真切。
      本篇内容搜集整理自网络,原作者或已不可考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元曲三百首

诗词歌赋网scgfu.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19  苏ICP备14060348号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