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1950年6月,中国解放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1953年,抗美援朝又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中国社会格局基本稳定,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边休养,一边工作,此词便是毛主席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
【北戴河】河北省东北部的大镇。临渝县南,秦皇岛西,榆河入渤海处,风景秀丽,是避暑胜地。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幽燕:今河北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春秋战国时属燕国,故称幽燕。滔天:漫天,形容水势很大。秦皇岛:三面环海,是渤海湾一个不冻良港,现已设为市,相传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开头几句写景,大雨滂沱,洪波涌起,海天莫辨,看来一片茫茫,在这风雨交加的秦皇岛外,仍有渔船迎着巨浪奋勇前进。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汪洋:指水又深又广,一望无际的样子。谁边:何处,哪里。这句的意思是:大海汹涌,白茫茫的一片,穿行在风浪中的渔船,掩在风雨中,无法看见了,知道它向哪儿去了呢?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魏武帝,即曹操。挥鞭:是挥动马鞭,这里指扬鞭策马经过的意思。在公元二〇七年,曹操北伐乌桓,班师途中曾登临碣石山。此事距毛泽东写此词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于现今何处,学术界尚有争议,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本词应指的是位于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与北戴河毗邻,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这里指曹操写的《观沧海》诗,诗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句。这里说一千多年前,曹操经过碣石山,曾写下了“观沧海”的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萧瑟:秋风吹动竹树之类的声音。人间:这里指社会或时代。全句的意思是:一千七百年以前的自然节序和今天没有什么两样,然而今天祖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了,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阕写大风雨中的海面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景象。但毛主席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历来诗人不可能有的气魄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风雨中的大海,除波涛外,作者只选择了秦皇岛外的渔船。虽然大海波涛滚滚,但我们的渔民却视如平地,依然把船开到遥远的地方去捕鱼,这就启发我们去意会渔民冲破惊涛骇浪的气魄,和狂风暴雨搏斗的精神。毛主席在这里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与天奋斗的革命精神。同时从“知向谁边”四字中,可以看出伟大领袖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表现了伟大领袖和普通群众的血肉关系。
下阕直抒革命情怀。毛主席看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以后这种崭新的精神面貌,想到了新社会的现在和美好的未来,自然会联想到一千多年前曹操挥鞭跃马经过这里,观看渤海时写下的那首《观沧海》诗篇。今天在这里观渤海,仍是洪波涌起,白浪滔天。但社会制度却起了根本的变化,“换人间”。
全词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与天奋斗的革命精神,并指出我国人民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由于“换了人间”——社会制度的改变所激发出来的。反过来这种精神又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