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经典、影响最深远、备受后人推崇的一部古代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吴国人孙武。全书共计十三篇,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战争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问题,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多人写集成的一部古书,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它的内容包括范围庞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外,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多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科全书。此书《五藏山经》的各经后面,大量列举了祀神所用之物,有雄鸡、犬、牡羊、圭、璧、璋、糈……等,而“糈”字在各经中所见最多。“糈,精米,所以享神。” 即是说巫师用精米来享神。《山海经》祀神物中多用糈,又有关于医药、咒禁、神怪等记叙。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裡说它“盖古之巫书”,当是平情之论。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各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二吴还细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汉民族散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值。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为曾子所作。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唐以前并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地位并不突出。至唐代,韩愈等引用《大学》,开始为人所注目。到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说:“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 后来朱熹又在二程基础上,重新别为次序,分经一章,传十章,并认为格物致知章已缺失,作了著名的《补传》。《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

《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为春秋时代老子(名李耳,字伯阳)所著。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
原文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

《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儒家经典之一。古代汉族今文经学重要典籍。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撰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仁”、“礼”、“义”的政治核心思想。《论语》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称为《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方称《诗经》。因其书为毛公所传,又称《毛诗》。其创作年代,距今约二千五百年左右,大体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它是奴隶制时代的诗歌,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简称“诗三百”。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共一百六十篇,总称为十五国风。“雅”乃朝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共一百零五篇,分为《大雅》和《小雅》。“颂”乃庙堂之音,是王...

《庄子》又称《南华真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文人墨客,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

《棋经十三篇》是宋朝时出现的一部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著作。
《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个体系的,还要算《棋经十三篇》。这标志著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棋经十三篇》比起以往的围棋理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论述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特别是涉及围棋战略、战术的篇章如“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有始少而终多者,有始近而终远者”等等,都是妙绝千古的真知灼见,这是这本书的另一重大价值。
此外,《...

本书是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对《论语》的注释,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为四书集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论语序说、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述而第七、泰伯第八、子罕第九、乡党第十、先进第十一、颜渊第十二、子路第十三、宪问第十四、卫灵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阳货第十七、微子第十八、子张第十九、尧曰第二十。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由他们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传世的《论语》、《孟子》二书,系孔子、孟子的言论辑录,是反映孔、孟思想的基本著作。到了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